前言 2025年2月14日,湖南省商務廳與湖南省財政廳聯合印發《高質量建設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的若干政策措施(試行)》,文件從支持對非貿易便利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對非貿易投資高質量發展、支持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支持強化中非經貿交流促進四大方面提出十一條政策舉措。金州律師事務所在本文中將結合非洲法律服務實踐經驗,逐一解讀各項舉措,剖析政策帶來的各種出海非洲新機遇。為即將出海非洲或已經揚帆起航非洲的企業家朋友們提供法律指引,以期降低投資法律風險,為各位企業家朋友們保駕護航。 一、支持對非貿易便利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 支持輸華產品檢驗檢測實驗室建設和運營 政策舉措 支持企業與國內外第三方權威檢驗機構開展合作,在非洲重點國家建設輸華產品檢驗檢測實驗室。給予每個實驗室不超過實際投資額30%、總額不超過15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并給予30萬元/年的連續兩年運營費獎補。 本條旨在保障進口產品質量與安全,推動中非貿易便利化,支持中資或合作第三方機構在非洲推廣中國檢驗標準,推動中非標準互認。通過補貼降低企業海外投資風險,鼓勵中資檢測機構拓展非洲市場,增強全球服務網絡,助力中國檢測認證產業“走出去”,同時為中國在非企業提供就近技術支持,降低貿易風險,促進中非貿易健康發展。 通過在非洲重點國家建設輸華產品檢驗檢測實驗室,能夠為非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更便捷的檢測服務,減少貿易壁壘,有效提升中非貿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同時,檢驗檢測實驗室能夠對輸華產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測,確保產品符合中國的質量標準和安全要求,增強消費者對非洲產品的信任,推動中非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可通過參與實驗室建設,更深入地了解非洲產品的質量標準和市場需求,為自身產品進入非洲市場或非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利。同時,政策支持企業與國內外權威檢驗機構合作,在非洲建設輸華產品檢驗檢測實驗室。這為企業提供了進入非洲市場并深度參與中非貿易合作的契機,尤其是對于從事農產品、礦產品等輸華商品檢驗檢測的企業來說,能夠直接參與非洲當地的產業鏈建設,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 但非洲國家的檢驗檢測技術標準可能與中國存在差異,企業需要投入時間和資源進行技術對接和標準轉換。同時實驗室建設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且運營過程中可能面臨設備維護、人員培訓等問題。建議企業加強與國內檢驗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技術培訓和標準研究,確保實驗室建設符合雙方的要求。并制定詳細的財務規劃和風險評估機制,合理安排資金使用,并與政府、金融機構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爭取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此外,因非洲各國法律制度差異較大,且可能因政局變動或政策調整而發生變化。例如,某些國家可能對外國投資設置行業準入限制、外匯管制或稅收政策調整,影響企業的運營和投資回報。建議在投資前,企業應深入了解目標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環境和文化背景,聘請專業法律顧問,制定合規管理手冊,確保運營活動符合當地法律要求。 (二) 非洲公共海外倉建設與運營支持 政策舉措 對在非洲國家樞紐港口、節點城市與重要貨物集散地建設公共海外倉的企業,給予不超過實際投資額 30%、單個企業在單個非洲國家不超過 500 萬元的一次性獎補;對租賃經營的海外倉給予不超過場地租賃成本 50%、單個企業在單個非洲國家不超過 100 萬元的一次性獎補;并給予第一年不超過 50 萬元、第二年不超過 30 萬元的連續兩年運營費獎補。 該條政策旨在提升中非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中非跨境產業鏈發展、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增強中非經貿合作的穩定性、促進非洲物流基礎設施升級等方面提供政策指引。海外倉的建設不僅有利于中國企業,也能推動非洲當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升級,提升非洲國家的物流服務水平,促進非洲內部的貿易流通。 而通過海外倉的建設,也有助于構建中非跨境產業鏈,鼓勵企業開展“前檢后倉”“前展后倉”等創新業務模式及相關增值服務,進一步完善中非經貿合作的供應鏈體系。同時,海外倉的建設需要配套的物流、倉儲設施和信息化管理系統,這將推動非洲國家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升級。良好的基礎設施不僅有助于提升非洲的物流效率,還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有了政策資金支持,企業可以利用政策提供的獎補資金,降低海外倉建設和運營成本,有效拓展業務模式。這些模式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非洲市場需求,提升供應鏈效率,降低貿易成本。同時,海外倉的建設能夠有效解決非洲電商市場和跨境貿易的短板,滿足滿足市場對高效物流服務的需求。 但公司設立及海外倉建設流程會存在不合規、勞動用工管理不規范、知識產權風險、海關與貿易合規風險、環保法規風險、稅收與外匯風險等法律風險。非洲國家的稅收政策和外匯管制較為復雜,企業還可能面臨雙重征稅、稅務合規風險以及外匯結算問題。因此需要公司注重企業合規,遵守當地法律法規,防止訴訟或糾紛頻發,避免面臨處罰甚至無法繼續經營的情況。 二、支持對非貿易投資高質量發展 (三) 擴大自非進口 政策舉措 對從事自非進口農礦產品等業務的進口企業進行綜合考評并分檔獎勵,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該條通過鼓勵企業擴大從非洲進口農礦產品的規模,有效解決國內相關產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保障國內產業鏈的穩定供應。政策通過綜合考評并分檔獎勵進口企業(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激勵企業積極參與中非貿易,進一步深化中非經貿合作,推動雙方在資源開發、加工制造等領域的協同發展。同時,可以進一步鞏固中非經貿合作的基礎,打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的先行區,提升中非合作在全球經貿格局中的地位。 政策支持非洲本地價值鏈建設,鼓勵企業在非洲進行加工制造和資源開發,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這有助于非洲國家從資源依賴型經濟向工業化經濟轉型,減少“資源詛咒”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擴大自非進口能夠促進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港口、交通、能源等領域。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將為非洲的長期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提升區域一體化水平并增強中非經貿合作的可持續性 該政策對進口企業進行綜合考評并分檔獎勵,最高獎勵可達1000萬元。這不僅直接降低了企業的進口成本,還為企業提供了額外的資金支持,可用于擴大業務規模或優化供應鏈。企業可以通過進口非洲的優質農礦產品,優化供應鏈布局,降低因原材料短缺導致的生產中斷風險。同時,政策推動中非在產業鏈上的深度合作,企業可以借此機會在非洲投資加工制造、資源開發等領域,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例如,中國企業可以在非洲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或礦業開發項目,實現從“資源進口”到“產品進口”的轉變。 但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不穩定,可能影響貿易的正常開展,也存在質量與標準風險。企業應加強對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的監測和分析,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及時調整貿易策略。建議企業與非洲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加強質量監督和管理,共同提升產品質量。隨著政策的實施,可能會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非洲農礦產品進口市場,加劇市場競爭。企業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差異化等方式,提高市場份額。 (四) 鼓勵深化對非產能合作 政策舉措 支持省內企業在非投資服務湖南對非經貿合作的項目,重點培育農業、礦業、制造業產工貿(產貿)一體化項目,“SKD/CKD散件出口+海外總裝”項目,物流供應鏈等項目,帶動中間產品出口及大宗商品進口,對帶動示范效應較好的產能合作項目給予連續兩年的經營獎勵。 該條政策旨在通過構建中非現代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方式,提升中非貿易和產業合作的協同水平和對非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水平,確保供應鏈的穩定。同時擴大中間產品對非出口,保障礦產資源、大宗農產品自非進口,服務國內產業發展需求。 通過支持企業在非洲的投資,推動中非在農業、礦業、制造業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推動中非經貿合作的高質量發展,為雙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探索“SKD/CKD散件出口+海外總裝”等創新模式,提升中非合作的靈活性和競爭力。通過設立中非經貿深度合作服務基金、搭建經貿服務平臺等措施,推動中非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政策舉措的出臺將鼓勵企業將優勢產能向非洲轉移,實現產業的升級和優化,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在非洲投資建設產能合作項目,企業能夠更好地融入非洲市場,與當地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拓展業務領域和市場空間。獲得政府的經營獎勵,政府也將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幫助企業解決在非洲投資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瓶頸問題,同時也有助于企業獲取非洲的優質資源,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 但非洲國家的投資環境較為復雜,存在法律風險、市場風險等。企業應加強對非洲國家的投資環境評估和風險分析,制定詳細的投資計劃和風險應對措施,確保投資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非洲國家的文化、管理理念與國內存在較大差異,可能影響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企業應加強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建立適應當地文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加強員工培訓和團隊建設,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非洲國家的產業鏈配套能力相對較弱,可能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企業應加強與當地供應商的合作,共同提升產業鏈配套水平,同時也可以通過引進國內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五) 支持企業赴非洲參展 政策舉措 支持省內企業赴非實地參加由政府部門、國際組織、行業協會、會展機構舉辦的展會,對展位費、展品運輸費及人員費給予支持,按照湖南省重點境外展會相關標準執行。 該條鼓勵企業通過參加非洲展會,直接接觸當地客戶和市場,了解非洲市場需求,拓展銷售渠道。企業也可以通過展會展示企業產品和技術,提升企業在非洲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有效促進中非經貿合作,進一步深化中非經貿關系。 展會是企業與非洲市場直接對接的重要平臺,通過支持企業參展,能夠促進中非之間的貿易往來和經濟合作,推動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鼓勵湖南企業赴非參展,有助于推動湖南企業國際化發展,提升湖南經濟的外向度,促進地方經濟增長。企業通過展會拓展非洲市場,增加出口和投資,能夠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政策對展位費、展品運輸費及人員費給予支持,降低了企業赴非參展的成本,使更多企業能夠參與非洲展會。企業通過參加非洲展會,也能夠直接接觸非洲客戶,了解當地市場需求,拓展銷售渠道,提升市場份額。通過參展,企業還能夠在非洲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但企業在非洲參展時,企業可能面臨知識產權被侵權的風險,或者因不了解當地知識產權法規而被誤訴侵權。企業與展會主辦方、物流供應商等簽訂合同時,可能因合同條款不完善而面臨糾紛。部分非洲國家存在外匯管制和貨幣波動較大的問題,可能導致企業在資金結算時面臨困難。這也是企業赴非參展需要注意的法律風險。 (六) 支持招引對非市場主體 政策舉措 鼓勵農業、能礦業、制造業、數字經濟、醫藥、物流、基礎設施等行業龍頭企業設立對非業務總部,對貢獻較大的對非業務總部項目給予開辦獎勵。 該條旨在推動企業國際化布局、促進中非經貿合作、構建對非經貿合作的長效機制。通過設立對非業務總部,企業能夠更好地整合資源,優化對非業務的管理和運營,提升企業在非洲市場的競爭力。龍頭企業可以帶動更多企業參與中非經貿合作,推動湖南與非洲在多領域的深度合作,提升中非經貿合作的質量和水平。政府通過政策支持和獎勵,鼓勵企業設立對非業務總部,打造集交流展覽、咨詢策劃、經貿孵化等于一體的市場化服務體系,促進中非經貿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龍頭企業設立對非業務總部,能夠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促進中非在農業、礦業、制造業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提升雙方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通過吸引龍頭企業設立對非業務總部,湖南能夠集聚更多資源,推動地方經濟增長,提升湖南經濟的外向度。企業設立對非業務總部,也能夠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政策明確對貢獻較大的對非業務總部項目給予開辦獎勵,降低了企業設立總部的成本。企業通過設立對非業務總部,能夠更好地整合資源,優化對非業務的管理和運營,提升企業在非洲市場的競爭力。龍頭企業設立對非業務總部,能夠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提升企業在非洲市場的整體競爭力。 但非洲各國勞動法規和環保要求差異較大,企業在招聘、薪酬待遇、環境保護等方面如果不遵守當地法律,可能引發勞資糾紛或環保合規風險。部分非洲國家法律體系不完善,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缺乏透明度和穩定性,可能導致企業在設立和運營過程中面臨不確定性。 (七) 推進對非新型易貨貿易 政策舉措 鼓勵企業開展新型易貨貿易試點,對試點企業進行綜合考評并分檔獎勵,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該條政策旨在推動中非貿易多元化發展,減少對傳統貨幣交易的依賴,降低因匯率波動等帶來的貿易風險。促進中非之間資源的優化配置,使雙方能更好地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提高貿易效率,擴大貿易規模。鼓勵企業探索新的貿易模式,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為中非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 在該條政府的支持下,企業可以有效進行市場拓展,幫助企業突破傳統貿易的限制,進入非洲市場,接觸到更多的潛在客戶和合作伙伴,拓展業務范圍,擴大市場份額。減少了貨幣兌換等中間環節的成本,同時通過易貨貿易可以利用非洲當地的資源和優勢產品,降低采購成本和生產成本。同時,企業可以用自身的優勢產品或服務換取非洲的稀缺資源、特色產品等,滿足自身生產經營的需要,優化資源配置。也可在與非洲企業的合作過程中,提升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為企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但中非雙方在貿易規則、產品標準、檢驗檢疫等方面可能存在差異,企業可能因不熟悉或不符合當地要求而面臨貨物滯留、罰款等風險。易貨貿易涉及的合同條款較為復雜,如貨物質量、交付時間、交付地點等,在合同法律適用和糾紛解決機制上可能存在爭議,增加了企業的法律風險。在易貨貿易中,涉及知識產權的產品或技術交易時,可能存在知識產權被侵犯或保護不力的情況,企業的創新成果可能得不到有效保護。雖然是易貨貿易,但仍可能涉及部分外匯收支和海關監管問題,企業如果不遵守相關規定,可能面臨外匯管制處罰和海關通關障礙。